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,关注科技、手机、电脑、智能硬件、电脑知识!
当前位置:主页 > 美文欣赏 >

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,在深圳坪山因“共时”

导读:

艺术的魅力,可以源自某件作品本身,也可以源自在或长或短的时间线上,艺术作品、艺术运动与艺术家的交

艺术的魅力,可以源自某件作品本身,也可以源自在或长或短的时间线上,艺术作品、艺术运动与艺术家的交织与相互作用。
当你陷入被誉为瑞士“国宝级艺术家”的81岁的罗曼·西格纳的影像“冥想”中,或许想不到,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已来到中国,并与吕胜中、胡介鸣等中国艺术家都产生了关联。深圳坪山美术馆今天推出的“共时”展览,就将时光拉回昨天,用看似艺术家“标志化”的作品,讲述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,这或是一场艺术的停留,呈现了艺术家更为“少年人”的一面。
深圳坪山美术馆,地处深圳东北部,紧邻惠州,距深圳市中心车程一小时。
11月30日,坪山美术馆2019年度艺术大展“共时”在和暖阳光下拉开帷幕,展览陈述了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。被誉为瑞士“国宝级艺术家”的81岁的罗曼·西格纳(Roman Signer)和他的女儿芭芭拉·西格纳,以及徐文恺、胡介鸣、吕胜中、邱志杰、汪建伟、麦克·波登曼(Michael Bodenmann),八位艺术家用交织时间密码与艺术魅力的表现,演出了一场艺术的“共时”。

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,在深圳坪山因“共时”

展览现场,观众在胡介鸣《一分钟的一百年》作品前 澎湃新闻记者 图
有意义的巧合
此次展览的主题“共时”,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(Carl Gustav Jung 1875-1961)于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——“共时性”(英文:Synchronicity,又译“同时性、同步性”),其内涵包括了“有意义的巧合”,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的意义连接。

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,在深圳坪山因“共时”

芭芭拉·西格纳《我不会让你的太阳落下》
展览的结构,亦呼应了“共时”的主旨,以并行的关系进行呈现。策展人李振华形容这个展览就像“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”,于“共时”的主题之中,勾连起七位艺术家在各自的语言、地缘、知识的时间经历之下不断推进的创作逻辑。
比如1980年代末期,罗曼·西格纳凭借着出版物和录像,被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学院,并广泛地被接受。而2011年始,在卡塞尔文献展文献库、Helmhaus艺术馆、瑞士文化基金会、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等机构的支持下,罗曼·西格纳的作品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巡回展览,其中首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,由邱志杰、李振华联合策划。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,徐文恺、胡介鸣、吕胜中、邱志杰、汪建伟等艺术家曾于2011年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场讲座中联系在一起,看似因缘际会的背后,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时间线索当中,不断地追问其创作变革的原动力,探索着自身与外界相接连的方式。
本次在坪山美术馆的展览,被李振华视为“对该项目的一个总结”。他特别邀请了这批共享同一时刻的艺术家参展,并择选每个人在特殊转型期、或是特殊历史事件下的创作,在彼此创作交错的共性和特性之间,继续延展并深化当代艺术史进程中新的现实和新的问题的讨论。

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,在深圳坪山因“共时”

展览现场,观众翻阅艺术文献
文本、时间、事件和情感上的一首诗
谈及展览主题,李振华表示,“共时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,展览中所展现的情感和诗意的联系,要远远大于这个项目本身。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关照我们共同面对的时间,另一方面,也是更为重要的是,这个展览中的作品承载并释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,“七位艺术家相聚坪山美术馆,回望几十年各自前行交错的脚步,能让大家感知到作品的温度、力度和重量,它们随着时间,因为相遇,得到了进一步加强。
吕胜中走过的村庄和中国的山河,汇集成了《山水书房》空间中的书与物,自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关联到吕胜中过去在民间美术、实验艺术和教学上的实践,从传统和民族的力量中找到的当代可能性。

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,在深圳坪山因“共时”

吕胜中《山水书房》澎湃新闻记者 图
胡介鸣的《一分钟的一百年》,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柔性空间,勾勒出一段与过去认知迥异的当代艺术历史动画。

七个倒叙的艺术家故事,在深圳坪山因“共时”

胡介鸣《一分钟的一百年》局部 澎湃新闻记者 图
汪建伟的作品《生活在别处》关注人和建筑自然共生的结果,探索者人如何理解主体和变动之间的粘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