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,关注科技、手机、电脑、智能硬件、电脑知识!
当前位置:主页 > 美文欣赏 >

“我会不会被盯上”?听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讲

导读:

原创 刘琦 方圆

“我会不会被盯上”?听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讲</p>

  </div> 

<div id=

原创 刘琦 方圆

“我会不会被盯上”?听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讲

夜跑锻炼,却被不明身份人士跟踪;日常出行,却遭遇公交地铁咸猪手;正常社交,却被熟人套路强奸;每曝光1起儿童性侵,背后至少还有6起……当越来越多潜藏在黑暗中的危险不断浮出时,犯罪就近在咫尺。
“我会不会被盯上”?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生张蔚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,因为专注于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,他也成为了知乎等热门网络平台炙手可热的答主。他说:“在罪恶的背后,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看清它的模样,便已经一头栽了进去”。
张蔚向《方圆》记者讲了一个涉嫌杀妻的案件。犯罪嫌疑人穿了一身新衣服去上班,路上突然下起大雨,干净整齐的衣服湿漉漉地黏在身上很不舒服,由于下雨天堵车,一路上也来不及擦干便匆忙往公司赶,结果还是迟到了一分钟,正好被老板撞见。一大早的各种遭遇让他心情跟着受到影响,好不容易捱到下班回家,又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和老婆发生了小摩擦,双方都不太高兴,而这时有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一直打过来,反复挂断几次对方依然没有放弃的念头,搅得心情更加烦躁。与此同时,家里门铃响了,开门一看是快递师傅,还不停抱怨道:“打了那么多遍电话,你怎么不接呢?”
“这些熟悉的场景,在我们身上都发生过,太正常了,平淡无奇到让你很难与犯罪联系上。”然而就在犯罪嫌疑人准备休息时,老婆放在床边的手机忽然响了,一条露骨的消息瞬间成了一天情绪释放的导火索,他没有绷住,和老婆发生了激烈争吵,一失手,把她给打死了。
悲剧就这样发生了,没有什么离奇的犯罪动机,犯罪嫌疑人也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坏人,只不过一天里的连环遭遇,将他的情绪越收越紧,当所有不愉快和负面情绪来不及疏解时,他便一步一步被推向了犯罪的道路上。
一个人真的会这么容易就犯罪吗?当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张蔚面前时,他对犯罪的心理画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扑朔迷离的案子引发对犯罪心理学的向往
张蔚的第一份工作是警察,负责在犯罪现场进行痕纹勘查。
他出过的第一个现场是一起情杀案,凶手将在一起共患难近20年的女伴给杀了。进到现场时,他看出凶手走的时候很匆忙,将被子随意拉了一下盖在被害人的尸体上,面对眼前高度腐烂的尸体,张蔚在取证之外感慨颇多,为什么凶手会杀了被害人?如果是为了财产之争,还比较好理解他的作案动机。但现实情况是,他们租住的是拆迁房,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。
凶手在被害人脖子上砍了4刀,“他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时是一种什么心情,他没有感情吗?几十年相濡以沫的时光,难道不是一种互相扶持的情感纽带吗?”内心的各种疑惑不断困扰着张蔚,他发现许多犯罪行为的成因都超乎想象的复杂,犯罪嫌疑人当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,持续多年的亲密关系为什么会变得扑朔迷离,他想弄明白许多问题。
这个案子对张蔚的冲击很大,也为他打开了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开关。张蔚认为犯罪心理学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,不仅包含犯罪学的知识,刑法学的知识,还有心理学的知识,他看过《犯罪现场调查》《沉默的羔羊》《犯罪心理》等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,男主角在办案时进行的犯罪侧写(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分析他的性格、职业、生活环境、成长背景等,是一种侦查手段),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案件的脉络,对他来说都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。他很想知道真实的犯罪心理学是什么模样,为什么会有犯罪行为发生,这些犯罪行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,什么因素导致犯罪者和犯罪者不同,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否会造成犯罪的错误选择。
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对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。

“我会不会被盯上”?听犯罪心理学博士张蔚讲

有时候张蔚会去复盘一些犯罪场景,试图找到犯罪心理的蛛丝马迹。比如邻居发现隔壁住户离奇死亡了,回想起近几日被害人家里发生过激烈争吵,听到打砸东西的声音,还见过两个男子进出过隔壁住户家里,其中还有一个人是带着礼物去的。“这些信息对我分析案件来说非常重要。被害人身上伤痕情况如何,是被锐器所伤,还是被钝器所伤,现场是入室抢劫,还是故意杀人,门窗有没有被破坏的迹象,现场有没有打斗的痕迹,犯罪嫌疑人可能会是谁,犯罪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,需要去做很多侦查假设,要不断把假设的内容证伪,排除掉无用的信息,然后再做假设,再进行证伪的排除,不能漏掉一个细节。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,慢慢可以发现犯罪者在你面前有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画像。”
心理情绪溢出会产生危机犯罪
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前辈说过一个类似的情绪例子,张蔚比较认同,他经常把情绪的变化想象成一个正在打开的漏斗,漏斗上面有一个宽口,中间连接着一根细细的管子,当情绪到来时,就像往漏斗里面倒水,而漏斗里的水代表着情绪积压的问题。当水流较快时,与漏斗连接的管子稍微粗一点的话,情绪可以顺畅地漏出去,水位会稳定在一个位置,但也有的管子比较细,当情绪快速流入时,积压就很容易导致溢出来。
在张蔚看来,这就是情绪发泄的整个过程,而那些溢出来的情绪,最终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不规范行为出现。
情绪和犯罪之间有什么关系?张蔚关注过一起杀人分尸案,凶手是一名13岁的未成年少女,因嫉妒班里的一位同学长相漂亮,而自己却是别人眼中的丑小鸭,经常被同学拿来对比和嘲笑,想教训一下对方给自己解气。有一天被害人在凶手家里玩,趁着对方低头玩手机的机会,她用家里的马扎把被害人给打晕了。
本以为心里舒坦了,可突然发现如果对方醒来向父母和老师告状怎么办,自己会不会被同学嘲笑得更厉害?恐惧感在她心里一点点被填满,逐渐失控的情绪让她脑子里冒出来一个可怕想法:如果对方醒不过来就好了。于是她在家里找了一把凶器,对着昏迷的被害人一顿猛攻,导致对方死亡。家里留着一具尸体很容易会被发现,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具尸体消失,这个13岁的女孩做出了让张蔚感到震惊的举动,她把被害人当场分尸,装进了塑料袋,然后清理了现场的血迹。
张蔚说:“碎尸这种手段在凶案中并不常见,一般情况下,凶手作案之后对尸体会有恐惧感,而且碎尸是个技术活,需要有一定的力气才能完成,如果没有从事过类似的工作,很难有这么大的气力,更何况凶手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。虽然没有专业工具对尸体进行切割,但是在恐惧心理的作用下,她还是独自完成了尸体肢解。”
这件极其残忍的案子对张蔚触动很大,他说每个人都有嫉妒心理,他也会嫉妒别人长得高,身材好,学习好,可是青少年为什么会做出触目惊心的犯罪,让自己走向了另一种极端?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情绪没有管理好。有时候情绪来得快,去得慢,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,比如学校同学嘲笑的言语暴力等,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,让花季少女变得偏激,不自信,当坏的情绪找不到出口时,就会出现情绪漏洞,进而产生情绪郁结,造成视野缩小,判断力减弱,采用非正常行为去发泄情绪,很容易形成一种危机犯罪。
凶手都有一股狠劲儿
在张蔚关注的犯罪心理学案例中,俄罗斯近些年最震惊的一起连环杀人案,让他看到了罪恶背后扭曲的犯罪心理。
亚历山大·尤里耶维奇·皮丘希金是俄罗斯最著名的连环杀手,他以特别残忍的手段,杀害了63人,从最开始的勒死或溺毙、用自制手枪爆头,到最后用榔头锤击受害者头部直到死亡。而在这些受害对象中,他会随机选择一些弱势群体下手,比如在火车站旁边去物色一些酒鬼,瘾君子,或者是一些流浪者,甚至是一些残疾人,然后假装好心地请这些人喝酒,在稍微有点信任基础之后,再诱骗这些人到公园中,随后将他们杀害。
张蔚分析过皮丘希金成为连环杀手的原因:一开始他因为头部受伤导致自己在情绪控制方面产生了缺陷,后来又不幸遭遇了同龄孩子的霸凌,变得孤僻和冷漠,之后为了宣泄隐忍已久的愤怒情绪,他开始了一路开挂的杀戮模式。
皮丘希金18岁那年第一次杀人,他形容这种感觉“像初恋一样难忘”,这种扭曲的心理认知,在皮丘希金身边最亲的人离世之后变得变本加厉。皮丘希金很小的时候父亲离家出走了,他和母亲、祖父生活在一起,他们是对皮丘希金最重要的人,亲人离世的噩耗让他觉得自己越来越孤独,当他陷入这种情绪无法自拔时,内心的孤独便唤醒了他残忍扭曲的一面。
在5年时间里,皮丘希金连续杀害了63人。每杀死一个人,他就会用一枚硬币放在家中自己绘制的一副国际象棋的棋盘上,当警方在搜证过程中找到棋盘时,棋盘几近被填满。
皮丘希金的杀戮欲望为什么这么强烈,在张蔚看来,是因为他把自己想象成了可以左右他人生命的人,这种救世主的心态在很多变态连环杀人凶手身上都有所体现,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,杀人对皮丘希金而言,似乎已经成为他必须且唯一可以从事的事情。
张蔚说:“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变故和打击,让皮丘希金自卑感很强,觉得自己是个不够好的孩子,他总想找点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,于是他选择了杀人,他觉得不杀人,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食物一样。这种犯罪心理,很容易让一个人被黑暗吞噬,陷入无边的犯罪中。”
真实的犯罪心理和影视剧情节千差万别
见的案子多了,张蔚也开始将一些感受分享给读者。
在张蔚的文章中,没有吸睛的人物故事和多舛命运,往往直接进入案例分析。慢慢地,张蔚收获了数万名粉丝的关注,而且每天都会有粉丝留言,他都会热情地回复大家感兴趣的犯罪心理问题。也有粉丝请他帮忙做犯罪侧写。
张蔚曾经遇到过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情,有位粉丝说自己挂在宿舍外面晾衣竿上的外套不见了,他的宿舍临街,请张蔚帮他做一个犯罪侧写,看看能不能抓到偷窃衣服的人。这个问题让张蔚有点哭笑不得,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好,当他们再次进行沟通时,对方说电视剧里就是这么演的,可以直接告诉他这个小偷大概长什么样,体形有哪些特点,住在哪里,在什么地方可以抓到他。
这种桥段张蔚在影视剧中见过,男主角坐在那里喝了一杯茶的工夫,或者和别人的一个眼神对视,转身就知道凶手是谁了。比如凶手是男性,年纪在35-45岁之间,身高180厘米左右,习惯用左手……浓郁的神秘感营造出许多传奇人物。
张蔚说:“真实的犯罪心理学和影视剧情节千差万别,犯罪心理学家也不可能是福尔摩斯,现实办案的复杂性需要依托更多的证据和案例研究等,每个案件中犯罪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发泄方式也不一样,犯罪形态也不一样。”
十几年前张蔚在英国读犯罪学专业的研究生时,就已经知道学习这门学科的难度。每天除了听课,泡在图书馆看书,写论文之外,学校也会安排学生去监狱跟犯人聊天,接触真实场景。能够直接面对犯人,张蔚觉得很有挑战性,观察犯人,了解他们的犯罪行为,对学习研究这门学科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。有些犯人比较配合,能够坐下来进行沟通,但也有一些犯人暴力倾向很严重,张蔚说自己的同学遇到过被犯人丢大便的情况,场面一度很紧张,甚至有点恐怖。
还有一次张蔚和同学晚上下课之后去买夜宵,当他们马上就要拿到打包的外卖时,突然外面冲进来两个英国人,浑身是血,大喊大叫,听不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,只能看到他们的状态很癫狂,好像是在求救。“我同学吓得动不了,我扶着他靠在墙边,另一手拿起外卖,拉着他遛墙出去了,出去之后就打了999。”回忆起当时的情况,张蔚说自己在第一时间并没有慌张,可能是学习犯罪领域学科的原因,第一反应是先判断对方是否会表现出伤人行为,他们手里没有武器,而且是受伤的状态,情绪很慌张,应该是遇到了困难想要求助。
虽然他和同学最后有惊无险,但这件事情也让张蔚发现了学习犯罪心理学另一层面的意义,可以在一些特殊环境下起到保护好自己的作用。
研究犯罪心理学是件有意义的事情
2011年,张蔚辞去警察工作,一边研究犯罪心理学,一边做起了律师,并于2017年考上了犯罪心理学博士。2019年,他出版了《犯罪心理分析——邪恶的二十个模样》一书,引发了社会关注。
“真的很意外,那种感觉很难形容,让我觉得研究犯罪心理学是件有意义的事情,后来有些粉丝还向我询问这个学科应该怎么学,将来的就业方向如何,可以看哪些书,如果不是这个专业的,但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,是不是也可以学,我也会列一个书单推荐他们去阅读。”
其实刚开始学犯罪心理学的时候,张蔚的家人是极力反对的,他们认为这个专业将来不好就业。这是很现实的问题,但张蔚觉得,“犯罪行为永远会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,犯罪行为和正常行为都是人行为的选择,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两个是共生的,如果能够理解犯罪行为人的行为,知道怎么去矫治犯罪行为人的心理,也许可以减少他们走向犯罪的概率,提高再社会化的效果,降低再犯率。”
张蔚也花了许多时间去翻译犯罪心理学的相关书籍。他认为外界的认可正在推动他去做更多的研究,他一直在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犯罪亚文化的情况,比如有些年轻人不了解犯罪行为是什么样的,会觉得自己的一些行为很酷,其实已经触碰了法律的底线。还有一些网络暴力,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伤害。这些都需要去科普。
很多人觉得研究犯罪心理学很痛苦,总是看到各种暴力行为和杀人案件等,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,却不能带来什么经济价值。“我觉得研究犯罪心理学是我感兴趣的事情,我也把自己的兴趣融入工作中,当你研究得越深,看到的就越多,会发现许多事情没有那么简单。比如犯罪是不能预测的,可能突然间他就杀人了,可以理解犯罪者身上的特点,情绪有问题,平常情绪就比较激动,曾经出现过暴力行为,那可能同等的刺激源或环境因素影响下,和普通人相比犯罪概率就较高。这就好像你住在地震带上,但是那里不一定会地震,可是我告诉你了这个情况,你在某种程度上心里会有准备,万一发生了地震,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,你可以比别人多一个机会去保命。”张蔚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