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,关注科技、手机、电脑、智能硬件、电脑知识!
当前位置:技术分享网 > 游戏 > 新闻 >

“固收+”的坎坷一年,业内人士如何评价?

导读:

  曾经风光无限的“固收+”基金在2022年过得可谓十分坎坷,先是年内业绩出现了分化,随后又频遭监管窗

  曾经风光无限的“固收+”基金在2022年过得可谓十分坎坷,先是年内业绩出现了分化,随后又频遭监管窗口指导。这个曾经规模得到大幅增长的品种,在2022年开始放慢了步伐,除了受整个行业大环境影响外,还有产品出现较大亏损的原因。

  投资者购买“固收+”是希望业绩相对稳健的同时,能够博取一些超额收益。但2022年有些“固收+”产品不但业绩波动大,“+”的那部分反倒变成“-”,这可令众多投资者苦不堪言。

  2022年管“固收+”的难度有多大,一起来看看众多业内人士是如何评价这类产品的。

  1

  业绩波动加大

  “2021年赚了多少,2022年就亏了多少。”这是投资者杨女士持有“固收+”基金两年的感想,她向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展示了某只二级债基的收益情况,2021年一年收益率超过了30%,但2022年的收益率亏损超过28%。对于一只主投固收类市场的基金,她无法接受一年之内如此之大的波动率。

  事实上,2022年很多二级债基“栽了跟头”。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12月28日,年内亏损超过20%的二级债基数量达到30只以上,这些二级债基的名称中大多带有“可转债”。

  一级债基和偏债型混合基金2022年的日子也不好过,年内亏损超过10%的基金数量分别是6只和67只(份额均分开计算,下同)。

  “固收+”并非是一个标准分类的基金,它只是业内常说的一种投资策略,即固定资产作为打底,搭配少量权益资产。如果硬要给“固收+”划分一个类别,按照众多业内人士普遍的划分,目前市场上存续的偏债型混合基金、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基本能满足这种投资策略。

  “固收+”在2020年和2021年的震荡市场中展现出了能守也能攻的属性。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共有62只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收益率超过20%,最高收益率达到48%以上。偏债混合型基金全年收益率超过20%的基金共有4只,最高收益率达到38%以上。2020年全年共有51只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收益率超过20%,偏债混合型基金全年收益率超过20%的基金共有55只。

  出色的业绩吸引了不少前来认购的投资者,“固收+”基金的整体爆发式增长也是从2020年开始的。若将一级债基、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统一按“固收+”基金来统计,2019年末总规模为5225.94亿元,2020年末总规模为10403.95亿元,2021年末总规模为21957.9亿元,2022年三季度末总规模为20935.8亿元。

  不过,2022年股债市场都曾有过大幅震荡。受权益市场影响,转债市场也跟随出现了“过山车”表现,受大环境影响的“固收+”表现也变得不太稳定。

  “主要是因为基金配置了可转债和股票,2022年以来股票和可转债持续下跌,若配置比例较高且品种选择不好,净值回撤幅度就大。”某公募基金经理向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表示。

  对于部分“固收+”基金净值的大幅波动,另一位公募基金经理表示,主要在于组合的权益类资产配比过高(个别基金权益比例达到了50%),在股市全面回调行情下难以独善其身。但也有“固收+”通过较低的权益仓位和灵活操作实现正收益。

  在某三方销售平台的评论区,部分业绩波动较大的“固收+”基金也招来不少投资者的质问。某基金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,2022年确实收到了不少客户对这类产品的投诉。

  “‘固收+’的业绩受权益仓位与行业、风格结构影响较大。2022年市场波动相对较大,对基金经理的回撤控制和绝对收益获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基煜研究告诉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,2022年股票市场的主要指数在年初以来表现不佳,但如果持仓结构更偏煤炭、周期品,或者择时操作较好(4月27日后股市有一波较为明显的反弹),则有相对较优表现。债券方面,四季度受利率抬升、理财产品赎回的影响,拖累了部分债券仓位较高的基金产品。

  基煜研究指出,的确有一部分“固收+”产品注重通过大类资产配置来改善持有人体验,但这较为依赖“股债跷跷板效应”,以获取绝对收益。而2022年权益与债券市场均有一定回撤,表现不佳,因此对于基金经理的管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需要对择时操作更为精准、细致才能实现绝对收益目标。

  2

  严监管下“熄火”

  业绩波动遭投资者质疑的风波还未消停,监管方面连出“重拳”对其做出窗口指导。据记者梳理,在2022年8月和9月,监管先是向基金公司发出权益仓位的限制指导,即“固收+”产品权益投资占比必须在10%-30%,如果权益投资超过30%,则这类产品不能被称作“固收+”,同时也不能按照“固收+”的特征进行宣传。随后,监管再次给这类产品带来新的指导,即一些混合型基金(包括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)的基金经理需有任职要求,原则上要具备1年以上的权益产品投资或者研究经验。

  以上两个窗口指导给“固收+”基金的发展踩下了“急刹车”。某公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,在窗口指导之前,可转债的仓位是算在“固收+”基金的股票仓位之外,但现在需要将可转债仓位记入权益仓位,而2022年亏损较多的产品中,主投可转债的较多。

  此前还曾有固收基金经理单独管理“固收+”基金,但根据监管要求,这种现象也将不复存在,而是必须要有1年以上权益类投资经验。目前来看,各家基金公司都倾向于采用股债双基金经理制度来管理这类产品。

  对于上述监管的窗口指导影响,某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向记者分析称,对老产品主要是在宣传口径影响会比较大,即不符合规定的老产品不能再以“固收+”进行宣传。

  北京某公募基金公司人士表示,此前各方面对“固收+”都没有明确的边界确认,加之这个概念在营销推广中受到投资者的认可,因此这两年会出现一个“固收+”概念滥用的情况,不同比例的偏债混合、股债平衡,甚至是FOF都在冠以“固收+”的名义。此次监管出面明确了“固收+”的界限、定义等,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,这有利于“固收+”产品的风格确立和长远发展,关键是有利于投资者了解此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,并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等更好地匹配。

  有意思的是,在监管对“固收+”基金连续发出窗口指导之后,各家基金公司对“固收+”这个名字开始变得敏感,甚至有些产品确实符合“固收+”的条件,但公司也开始淡化这个名字。

  “现在公司对‘固收+’比较敏感,我们不太好谈这类产品的情况。”沪上某公募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。